實驗室旋轉製粒機使用起來非常便捷,不過在使用時出現的熱損失一直比較大,為此我們要采取對應的措施減少相關的消耗,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增加整體的經濟效益。據業內人士介紹,一般降低熱損失有避免實驗室旋轉製粒機超負荷和優化傳熱兩種途徑,但更有效的方法是嚴格控製燃料空氣比,操作接近燃料空氣比,也能控製燃料消耗。
據了解,高速混合製粒製成的顆粒,形狀不規則,粒度分布均勻,結構較其他傳統製粒工藝完善,但其製粒成品又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其一,攪拌槳與切割刀轉速。業內表示,顆粒粒徑的大小與分布與攪拌槳與切割刀轉速直接相關,當切割刀轉速慢時,顆粒粒徑變大,而轉速快則顆粒粒徑變小;當攪拌槳轉速慢時,顆粒粒徑小,而轉速逐快則顆粒粒徑大,兩者所起的作用相反。
其二,混合、製粒程序及時間的影響由於在實驗室旋轉製粒機運行中,攪拌槳的轉動使鍋內物料向空間翻滾,從而使鍋底物料沿鍋壁旋轉拋起,此動作接二連三軟地把軟材推向快速切割刀,並被切割成大小不同的顆粒,隨著顆粒間相互翻滾一段時間被磨圓逐漸呈球形。從中可知,攪拌槳與切割刀的速度及時間對製粒的粒度影響。
其三,物料與濃度的影響。在濕法混合製粒生產中,常用酒精製粒或糊精粘合劑製粒,而這兩種製粒存在一定的差異。常見的是用酒精製粒,由於酒精不帶粘度,而且它有鬆散作用,對粘度高的中藥製粒用此法較為理想。如果用糊精製粒的話,由於糊精有粘性,有聚合作用,其所製的顆粒為大而粗,烘幹慢,對沒有粘度的西藥用此法較為理想。
另外,無論是用濃浸膏經稀釋後作為物料,還是采用糊精或其他粘合劑的物料,在生產較小顆粒時,物料的漿料濃度可稀一點,需較大顆粒時,則物料的漿料濃度則可稍濃一點。